百米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admin | 独特体验活动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的体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并针对不同运动项目设计的训练计划也更具科学性、专业性。针对百米运动员而言,力量素质是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需要结合百米运动员的发力特点来着重提升他们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这与他们的短跑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生理生化指标是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负荷强度的有效依据。在开展训练时,不仅要保证动作质量,还应有针对性地调配力量训练内容,进而能够探寻出适合不同发展阶段运动员的力量发展方法。

关键词:百米运动员;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训练特征;方法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百米运动员,力量素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是掌握学习和灵活运用运动战术的重要前提。百米跑步项目是最大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结合项目特征和成绩限制因素来分析,具备一定的力量素质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有必要组织开展极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力量素质训练活动,旨在切实提升百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鉴于此,本文以笔者实践调研结果为依据,分析百米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基础,并深入剖析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以期对百米运动员们开展力量训练有所裨益。

一、百米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基础

一把情况下,在组织百米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会先向其简述力量素质训练的核心内容,即需要运动员具备神经肌肉在运动时克服或、抗阻力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可以依据运动特征,分类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依据项目类型将其概括为一般力量、转向力量。还可以依据运动员自身体重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我们还可以对概念内容进行细化,其中“最大力量”表示肌肉能够克服的最大阻力;“相对力量”则表示运动员自身重量的力量;而“快速力量”则表示肌肉迅速发力时的力量,这指的是速度和力量的有效统一。而爆发力则是快速力量类型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指的是增加张力时肌肉能够克服阻力的最大能力;而“力量耐力”表示的是肌肉能够克服阻力的最长时间。

结合百米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发展趋势来看,他们的肌肉需要高频率地反复收缩和放松,他们的专项力量是两腿和双臂前后交换的过程,而启动时和培跑动中则需要两腿迅速蹬伸,进而能使得运动员产生向前的力量。在运动员跑步中,运动员呈现前脚掌着地,足踵云离地面的姿态,而脚掌趾、踝关节肌群则需要迅速做向心和离心收缩。结合短跑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可知,与快速伸膝相比快速伸髋对百米冲刺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鉴于此,在支撑脚掌落地之后髋关节应避免参与缓冲,需要不断伸展髋关节,以此来提高抓地力。结合现有资料可知,运动员跑步速度达到每秒十二米以上时,后瞪则仅仅只有达了每秒30米,着地也只有每秒80米,由此可见,后蹬在较短时间内的爆发力是提升短跑技术的关键之处,换言之,是最大力量与速度力量的有机结合。结合运动员的人体结构和升华组成来看,运动肌所能够提供最大强度运动的磷酸肌酸无法使得运动员以最高速度跑完整个百米,特别是在八十米之后,需要依靠输出功率较小的糖酵解提供能量,而在糖酵解除功能之后则会导致跑步速度直接降低。而百米冲刺速度高度也是由起跑后疾跑、途中加速度跑、后程冲刺跑所决定的。一般而言,科学、合理的跑步技术必须以较强的步幅、频率为基础,而快速力量、最大力量则是百米运动员所必须要具备的两项力量素质,因此,提升百米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对于提升运动员的跑步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百米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训练的特征

(一)时间特征

百米运动属于快速力量类的田径运动,此时需要运动员爆发式发力。其中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力逐渐增长到最大所需时间控制在最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肌力可以用力的梯度来表示,换言之,在动作完成的过程中肌力增长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训练中,运动员虽然有着较大的肌力值,但是其梯度却较小,有的则是相反。一名优秀的百米运动员在发挥力的效果时多是依靠于力的梯度,即运动员在进行超负荷训练时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力量素质,这也是提高他们速度的基础训练。教练应结合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以及训练周期来设置不同负荷的力量训练任务。

(二)空间特征

结合对心的生物力学研究成果可知,快速伸膝的作用是远大于伸膝的,但是结合运动员的训练现状可知,现下开展的力量训练多是以训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为主的,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膝的屈肌力量、股四头肌力量,但是同时也忽视了伸膝肌群的发展。百米运动员是不需要较大的伸膝力量的,在他们脚掌趾头和脚关节肌群的快速离开地面时,其向心收缩的快速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其进行着重训练。对于百米运动员而言,以上训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扒地效果,减少他们的缓冲时间。鉴于此,在百米运动员开展专项训练时,所安排的负荷训练应与现代化快速力量类田径运动特点相结合,与此同时,还应保障身体其他环节的肌肉是快速收缩到位的,进而能够与关键环节的肌肉产生协同作用,最终保证用力方向是合理的,人体运动的平衡的,从而能够发挥出最大效果的作用力。

(三)周期性特征

对于有训练水平和基础能力的百米运动员,在组织他们开展训练时所设置的力量训练计划应是与训练周期相结合的,因为处于周期的不同阶段负荷量和强度组合也是有所不同的。周期的安排是依据比赛的周期和竞技能力的变化而决定的,在重要比赛日程阶段,其周期安排与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是相适宜的。为此,需要教练在力量训练的阶段中结合周期性来科学组合符合的量和强度,一般而言,较长的训练周期训练会包含以后建设性力量阶段、提升最大力量阶段、基础力量转向力量迁移阶段、力量保持阶段、发挥和结束阶段,在快速类田径运动的各个阶段环中需要设计安排周期,并控制总负荷水平,但是要想明确总负荷的量和强度的组合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三、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的安排

百米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可以在完成比赛动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测评,也可以在即将完成比赛动作的时进行测定,即不仅可以在静态测定还是动态测定。一般而言,我们只需要测量肌肉练习时的最大力量即可,器械以不同速度运动时都能够测出最大力量。其中联邦德国比勒等专家针对各类练习中的最大力量符合特征进行了有效对比,探究出能够发展最大力量的肌肉收缩方式的负荷特征,一是通过增加肌肉生理横断面,以此来提高收缩力量;二是改善肌肉内协调和间协调来增强力量。

在进行负荷强度测量时可以以负重量为指标,其中百米运动员可以以最大的极限负重量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五强度来开展训练,其中每组至少练习五次,需要练习六组,并且应保持最后几组是动作标准的,进而能够使得肌肉能力供应得到有效改善。一般情况下,训练时间需要维持在四秒钟左右,从而能够使得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增大。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便是,每组少量练习,并且在换负重练习之后,需要迅速用次限或极限负荷进行训练,进而能够有效保障运动员能够在良好的兴奋状态下承受最大的外部刺激,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训练成效,使得运动员机体能够承受更大负荷刺激,保持高效运动。在进行每组间隔休息时,需要适当应用恢复手段来缓解肌群疲劳。这样,负荷刺激之后能够使得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二)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有

为实现肌肉横断面的不断增大,可以不断提高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进而能够使得运动员在运动中能够迅速合成ATP,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最终能够进一步改善运动员的运动技巧和方法。此外,还可以进行重复连续,将符合强度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至九十之间,并且每项训练中需要完成八组,每组需要重复五次,其中每组之间可以休息三分钟。或者还可以采用阶梯式极限用力法,第一次需要从较低符合开始,并逐渐增加负荷,与此同时,还应减少练习次数;还可以采用静力练习法,即可以通过高强度的静力训练来提高最大力量,其符合强度约为百分之九十,每次至少需要持续五秒,需要训练四次,其中每组间隔休息四分钟。

四、短跑运动员快速力量的训练特征

(一)快速力量负荷评定和安排

快速力量表示的是运动员肌肉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力量,每种可以借助F=max/t max这一公式来测算快速力量数值。发展快速力量的符合强度有着较大区间,从百分之三十直至一百,一般而言,百米运动员会选择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以及跳深等动作来着重增强下肢力量,通过这些超等长的训练来开展负荷大、速度快的动作,此外,还可以以体重为依据来确定负荷强度。其中负荷重量越大则重复次数越小,其中发展快速力量练习的间隔时间需要满足一下两个条件,第一要使百米运动员能够完全恢复过来;第二是避免运动员的兴奋性过低,一般可以控制来三分钟以内。

(二)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

我们分析百米运动员所表示的快速力量测试指标可知,这一力量的训练目的在于提升力量,缩短时间,根据百米运动员快速力量发展敏感阶段特点可知,可以选择符合运动员发力特点、运动层次的训练方法。教练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需要开展以下发展快速力量的练习方法,比如可以开展减负荷练习、减轻外界阻力练习。其中可以先增加后减轻符合练习,需要运动员身负重量,在其适应克服阻力自后,再将负荷减少到正常水准,进而能够切实提升运动员在标准阻力下动作完成速度。又比如可以开展对比转换练习,是近些年深受认可和欢迎的习方法,综合有多种训练方法的优点。

速度力量指的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因此,具有速度、力量的综合特征,换言之,具有一定的爆发力,爆发力的发展与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收缩力量是紧密相关的,能够依据以上两个依据评定仃爆发力。基于这一强度的训练下能够使得动作速度缓慢下降,并且能够在不损失动作速度的基础下提升其力量,最终能够切实提升爆发力。一般情况下,会采用最大的力量/用力时间(爆发力指标)来评定爆发力。负荷强度需要结合运动员需求来确定,比如可以以百分之三十的负荷开展练习;或者可以不负重练习。在进行组数和次数设定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应降低速度为原则,与此同时,还应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其中重复次数是与负荷强度紧密相关的,其中负荷越重,强度越高,需要重复的次数越少,一般五次以内即可。

结合笔者的实践调研可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发展爆发力,即每组练习维持来八次以内,其中练习的次数和组数不应让动作迟缓为前提,每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应略微长些。除此之外,还可以调整负荷来开展爆发力训练,设定每组需要重复五次负荷量大强度训练,并以此强度为基点进行调整。在训练动作结构、肌肉工作方式与比赛工作靠近时,可以选择用最大力量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来练习,三次练习时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重复次数以不使下次练习产生工作能力和速度下降为限,一般可以设置一到两次,其中间歇时间要保证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最佳练习时间不应超过二十分钟。

五、结语

总而言之,百米运动员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增强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其中由于不同有运动员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训练负荷评定指标、训练负荷量设定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时刻监督运动员完成既定的力量训练任务,而不同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自身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负荷强度的有效依据。此外,爆发力训练是百米运动员们需要着重关注和重视的一项训练内容,与跑步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开展训练时,需要在保完成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调配力量训练内容,并实施适合不同发展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方案,进而能够科学、专业地开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训练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运动员身体机能,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运祥,代祺,杨庆玲.青少年女子全能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3.

[2]陈筝.少年百米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J].金田,2018(006):405-406.

[3]李龙,曾阳.青少年女子全能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

[4]张昌言,周曰卿.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